2025年11月8日,2025年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农林大学召开。14位土壤肥料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土壤污染治理、碳固存及微生物调控等前沿议题作学术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代表的18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顺桂主持学术研讨会。

张佳宝院士作学术汇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研究员在《我国耕地土壤科技创新方向与土壤生物赋能生产潜力挖掘》报告中,系统分析了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强国战略下面临的耕地土壤问题,明确了“十五五”期间我国耕地土壤科技应聚焦于提升“内稳性地力”的创新方向。他提出,未来应通过挖掘土壤生物在增碳沃土与产能提升方面的赋能潜力,实现从传统化学调控向生物驱动转型的战略路径。

王红叶处长作汇报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和农田工程监督?;ぶ行钠兰郾;ごΥΤね鹾煲对凇恫钩涓刂柿垦槭瞻旆ㄓ爰际跻恪繁ǜ嬷校撇钩涓刂柿垦槭盏墓ぷ鞅尘埃低辰舛痢恫钩涓刂柿垦槭瞻旆ā返暮诵囊阌爰鞒獭K康?,建立规范统一的鉴定技术体系,是实现“占补平衡”从数量管理向质量管控跃升的关键举措,为严守耕地红线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

吴金水研究员作学术汇报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原所长吴金水研究员在《南方耕作土壤酸化治理常规技术效果研究》报告中,系统阐述南方耕作土壤的酸化情势与成因,评估了常规治理技术的实际效果。他指出,须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有效遏制土壤酸化趋势,为南方耕地质量改善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周东美教授作学术汇报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周东美教授在《镉污染弱碱性土壤小麦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和技术挑战》报告中,聚焦弱碱性镉污染土壤中小麦安全生产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从叶面吸收、根土界面过程、微生物作用等多角度提出研究展望,为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农产品质量保障指明未来研究方向。

彭新华研究员作学术汇报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彭新华研究员在《黄淮平原砂姜黑土改良的原理与技术及应用》报告中,系统解析砂姜黑土关键属性的空间变异与动态规律,揭示深部改土、生物耕作与外源有机物等在消减压实、增碳培肥方面的作用机制,并展示集成技术在构建厚沃耕层方面的广泛应用与显著成效。

蔡鹏教授作学术汇报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蔡鹏教授在《土壤碳固存中胞外聚合物的驱动机制》报告中指出,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是土壤中主要的微生物源有机质,其合成效率高、稳定性强,是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最佳预测因子与重要前体,为理解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稳定机制提供新视角。

孙可教授作学术汇报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孙可教授在《长期田间定位下生物炭和秸秆土壤固碳机制》报告中,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比较生物炭与秸秆的固碳路径,指出生物炭通过提升双碳泵效率与增强矿物-有机质结合,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而秸秆虽能短期促碳,但其高敏感性限制了长期固碳潜力。研究还强调对底土固碳机制深入探索的重要性。

程谊教授作学术汇报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师范大学程谊教授在《设施种植土壤硝态氮累积机制与定向调控》报告中,结合其团队在土壤氮循环与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积累,系统解析设施土壤硝态氮累积的机制,并提出基于“源-库-流”理论的定向调控策略,为协调设施农业高产与氮污染防控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赵杰研究员作学术汇报
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赵杰研究员在《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土壤生物调控途径与机制》报告中指出,通过豆科植物间作与丛枝菌根真菌接种等生物调控措施,可有效提升喀斯特农田的磷活化能力与线虫捕食强度,从而增强土壤磷有效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提供了多营养级互作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李荣教授作学术汇报
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荣教授在《生物有机肥与土壤生物健康》报告中,从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失衡的成因出发,提出通过接种功能微生物、优化有机肥载体,系统构建抑病型土壤的研究思路。该体系旨在恢复土壤生物健康,减少农药依赖,为实现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提供全链条技术框架。

张振华教授作学术汇报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湖南农业大学资源学院院长张振华教授在《稻田油菜节氮调优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在稻—油轮作系统中,通过精准施氮、深施技术、缓控释肥等关键技术集成,实现氮肥高效利用与面源污染协同防控的创新成果。该技术体系在多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焦硕教授作学术汇报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焦硕教授在《农田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从群落到个体》报告中,通过多尺度研究策略,揭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对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关键微生物个体性状在驱动生态功能与地理格局形成中的作用,为理解土壤微生物响应环境变化的机制提供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见解。

崔丽研究员作学术汇报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崔丽研究员在《基于单细胞技术的功能微生物识别和挖掘》报告中,介绍了利用单细胞分选与测序技术,突破传统培养限制,直接从复杂土壤环境中精准识别与挖掘具有固氮、解磷、污染物降解等特定功能微生物的新方法,为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农业环境修复提供前沿技术平台。

舒龙飞教授作学术汇报
中山大学舒龙飞教授在《土壤原生动物阿米巴》报告中,系统阐明阿米巴作为土壤微食物网关键组分,在调控细菌群落、驱动元素循环及作为环境容器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他通过开发新型培养技术,完成城市尺度阿米巴风险识别,建立以阿米巴为模式系统的环境生物学研究新范式。
本次会议由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主办,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省土壤与肥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办?;嵋榈恼倏=ㄊ∧酥聊戏降厍刂柿刻嵘肱┮德躺吞挤⒄勾罱烁咚浇涣髌教?,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