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4日,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福州举办。本次年会以“AI赋能推动水产病害防控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我校联合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福建省水产学会和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承办,汇聚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12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的水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代表共700余名,同享学术盛宴,共话融合创新。年会开幕式于10月12日举办,由我校海洋学院院长陈新华主持。
副校长林庆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重点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优势特色及发展成就,尤其是今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校广大师生和学校建设发展的深切关怀。同时,他还详细介绍了我校水产学科的建设历程和发展情况,强调渔业作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希望能与参会单位携手并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强化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深化渔业人才联合培养、优化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共破产业瓶颈,深耕蓝色国土,共育蓝色栋梁,共促落地生金,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副校长林庆藩致辞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桂堂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与会同仁充分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鱼病流行规律、绿色防控技术与精准用药策略,分享宝贵实践经验,共同为促进渔业的绿色健康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指出,我国水产养殖规模常年居世界首位,鱼病学研究在病原生物学、免疫防控等领域成效显著,但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本次年会紧扣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探讨如何将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与面临的病害防控挑战深度融合,以期催生新方法、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水产健康养殖的“新质生产力”。
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韩刚表示,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正朝着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快速发展,然而病害问题依然是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病害防控科技创新是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AI技术的融合应用必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黄鱼病害防控智慧大模型“小蠡”也在开幕式上发布。该模型由我校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福建代表处共同研发,具备针对大黄鱼病害防控专业知识的自然语言提问、开展多轮连续对话及专业术语识别能力。是继研发团队此前推出的深远海养殖智能巡检系统、大黄鱼体表病害AI识别技术之后的又一次迭代升级,进一步拓展了应用场景,旨在更好服务于高校课程教学及水产养殖病害在线问诊,为初学者和基层养殖户提供精准技术支持,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大黄鱼病害防控智慧大模型“小蠡”发布
本次会议共设1个主论坛和7个分会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分别作题为“鱼类良种良养良销”“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大连海洋大学宋林生教授、浙江大学章晓波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肖武汉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张永安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周志刚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杨嘉龙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阳大海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凌飞教授、兰州大学张东教授、福建农林大学丁扬教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冯东岳正高级农艺师也应邀作了大会报告。分会场中,学者们围绕水生动物病原的致病机理、水生动物疫苗学、病理学理论及技术创新、渔药与水产健康养殖、渔业病害防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等主题分享了新成果、研讨了新思路,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与会代表合影
本次会议深入践行“大食物观”,聚焦人工智能在水产病害领域的创新应用、融合应用,共同探讨智慧渔业背景下筑牢水产养殖业生物安全屏障的新技术、新策略、新方案,进一步凝聚全国鱼病领域智慧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激发行业发展新兴动能,守护“蓝色粮仓”,服务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贡献智力支持。